IVL秋季赛:GG击败MRC豪取七连胜,霸占积分榜榜首!
0 2021-11-07
交汇点讯 10月26日下午,陕西警官职业学院。本届残运会盲人足球男子组江苏队对战广东队的比赛正激烈进行。江苏队最终以0:3惜败广东队,但江苏运动员顽强拼搏的表现,赢得了在场观众的欢呼和掌声。
这是一场特别的足球比赛。
首先,特别在赛制。和标准足球场相比,盲足球场明显小很多,为了便于盲人运动员活动,其面积和常见的篮球场一般大。球场两边,加装有厚厚的挡板,防止运动员出界。江苏省盲人足球队联络员曹仲辉介绍,比赛时,每支队伍由4名盲人运动员,1名健全人守门员和1名健全人引导员组成。
盲人运动员看不见,如何完成运球、传球、射门等各种动作?答案就是用耳听!“喂,喂,喂”“挡板”“向前”“找球”“防守”“打门”……观赛时,不时能听到场上球员和引导员发出这样的声音。江苏省盲人足球队领队周顺东告诉记者,队员正是用这样的方式相互交流,及时掌握赛况,做出新的动作。一声声“喂,喂,喂”贯穿整场比赛,周顺东说,那是运动员在发出自己的位置信息,“他们的耳朵都特别灵,不仅能判断出每个队友的音色,还能分辨队友和对手的方位、距离。”为了让运动员快速定位球的位置,盲人足球本身也暗藏“玄机”,每只球里都装了铃铛,踢起来沙沙作响。
其次,特别在球员。“我们的盲人运动员都是B1级别,也就是全盲,比赛时也需佩戴专门的眼罩。”周顺东介绍。记者从看台望去,现场每位球员都戴着厚厚的黑色眼罩,几乎遮住了大半张脸,但跑起来身姿灵活,几乎与常人无异。过人、切球、传球、射门……一系列动作宛如行云流水,在某个瞬间,记者甚至忘记他们是在黑暗中奔跑。
“一般5至10年才能培养出一名合格的盲人足球运动员。”周顺东告诉记者,球员能做到在场上自如奔跑、配合默契,都是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。同时,盲人足球的受伤几率也很高,“身体对抗、击球力度一点不比常规足球差,那装着铃铛的足球,内部蒙着铁皮,踢到身上都是很疼的。”周顺东说,一些球员练习一段时间就放弃了,能坚持下来的是少数。
1994年出生的球员陈凯华,在昨天江苏队对战福建队的比赛中,因被对方球员踢中受伤,眉骨缝了5针。今天上场前,他的眼睛处还蒙着纱布。一到场上,这名“悍将”便一展其顽强作风,在下半场将对方球员死死卡住,为己方构筑起坚固防线。陈凯华说:“我是个足球爱好者,平时英超、德甲、西甲、中超我都会‘看’,能自己上场踢球是我一直的梦想。”然而,从“球迷”到“球员”,中间要经过无数的挑战和挫折。“第一次上场,因为看不清前方,我根本迈不开步,不敢跑”。后来,在教练的鼓励和指导下,陈凯华逐渐熟悉了场地和位置,克服了心理难关,在一次次历练中成长为一名老队员。
球员孙峰,从2005年就开始接触足球。接受采访时,孙峰的嘴唇上方还留着前两天训练不慎摔伤的淤青。“这点小伤啊,不算啥。”孙峰说,自己性格里就有股子冲劲,年轻气盛,足球恰恰符合他这种个性。“比赛打的辛苦,但每场我都很享受,足球带给我了自信和阳光,让我敢于克服任何障碍,挑战自我。”
江苏省盲人足球队守门员、南通市体育局足球教练夏征2006年起就担任队里的守门员,被队员们称作“老大哥”,参加过2007年第七届残运会、2008年北京残奥会、2015年第九届残运会等比赛。在场上,这名健全人守门员还和引导员相互配合,指挥球员们传球、旁带,调整打法和攻势。在场下,这位经验丰富的教练员还会为每个球员“量身定制”合适的技术动作。为了让盲人球员更快地学习,夏征还会让球员触摸自己的身体,加深他们对动作的理解。
左一为夏征
最后,特别在观感。除了拥有一般足球比赛的紧张、酣畅,盲人足球赛在观感上还多了几分温情和感动。比赛时,场上球员的呼喊声、交流声、定位声此起彼伏,但看台上的观众都鸦雀无声。其实,大家并非仅仅被赛事吸引而凝神屏气,而是志愿者事先告知,观看盲足比赛需保持安静,嘈杂的环境会影响球员听力,进而影响比赛。在场的每一位观众,都自觉践行这一礼仪,而在入场介绍球员和后来的进球环节时,观众们又用最大的音量呐喊助威:“江苏加油!”“广东加油!”
比赛结束后,一个“小花絮”让在场的所有人感到惊喜。组委会在得知今天是陈凯华的生日,特意为他准备了礼物和一个简短的仪式。在裁判宣布完成绩,双方球员有序下场后,广播里突然放起音乐,屏幕上的比分变换成了“祝陈凯华生日快乐”的大字页面。双方球员再次登场,齐唱生日歌,站在第一排的陈凯华,脸上露出了羞涩而灿烂的笑容。激烈对抗后的温馨一幕,让场上再次掀起欢呼的高潮。
仪式结束,球员们挨个把手搭在肩上往场下走去,夏征排在第一个。他告诉记者,队里的很多球员都不是职业运动员,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。“他们之所以愿意坚持这项运动,有的人宁可自己开的盲人按摩店停业数月,也要参加训练,除了热爱,更多的是因为集体能带给人温暖和力量,这是他们最渴望的。”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金亦炜/文 万程鹏/摄